溫州的滕先生是一家制鞋廠的董事長。2008年金融危機深入之際,他主要做了兩件事:人員調整;開拓市場,拿到更多國家的外貿出口認證,然后安靜等待下一個經濟周期的到來。
2009年,中國-東盟自貿區(qū)的建立讓滕先生看到了機會。2010年經過一番考察之后,他把自己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越南。“走出去”的道路并不平坦,所幸滕先生感覺,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。他說:“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和企業(yè)已經敏銳地意識到,越南不只是中國西南邊境的鄰國,更是一個蘊含巨大商機、值得正面出擊的新興市場。”
近鄰中國、發(fā)展模式類似于中國、發(fā)展程度落后于中國卻又在高速發(fā)展的越南,成了不少中國商人海外征戰(zhàn)的第一站。統(tǒng)計顯示,過去5年中,越南海外資本投資平均每年有22.16%的增長。
走進越南
由于國內制造業(yè)利潤不斷被壓縮以及產品出口受限等原因,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(yè)正在加快外遷步伐。越南正成為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遷徙的重要目的地。“相對于中國來說,越南最具競爭優(yōu)勢的是人力成本、廠房租金以及政策優(yōu)惠等。”這是2010年第一次到越南考察時,最吸引滕先生的地方。他說:“越南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2/3。目前國內的普工月薪已達到3000元-4000元,越南還不到2000元人民幣。同時,廠房租金方面也只相當于國內的1/3左右。事實上,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稅收優(yōu)惠,外資企業(yè)在越南前3年免稅,第3至5年稅率為5%,其后稅率約為10%左右,低于國內的水平。”
被問及為什么在東盟國家選中越南時,滕先生說,越南靠近中國,可以方便地依托國內的資源。
目前中越交通已經走向“海陸空”全方位。河內與北京、廣州、昆明,上海與胡志明市已經開通直航,經香港中轉的班次更多。南京至友誼關、河內至諒山的高速公路明年將貫通。從廣西北?梢猿舜边_越南海防。現在,中國人憑身份證件可以在中越邊境直接辦理15天的旅游證件,無需簽證就可入境越南。
當然,更使人看重的,還是越南經濟飛速增長背后巨大的市場潛力。1986年才開始市場經濟改革的越南,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創(chuàng)記錄的7.4%。而越南在高科技、基礎設施和服務業(yè)方面與中國存在差距,將恰恰是中國商人的市場所在。
國內小企業(yè)主在進入越南的過程中,必須要依靠當地華僑的影響力。“這些華僑既是保護人,同時又是介紹人。貨物進出口的申請,只要有人介紹、有錢打點就可以拿到。”滕先生說,“正好我們溫州有很多的華僑資源。”
當然,滕先生說,在越南做生意必須要面臨政策變動等風險。“越南目前的經濟環(huán)境類似于我國上世紀的60、70年代,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,為了規(guī)避風險,很多小企業(yè)都在越南和中國同時設廠,在越南只做較為基本的原材料粗加工,然后再進口回國內進行深加工。”
其次,越南的商業(yè)法律不太完善,而且經常更改。法律的不健全導致合同的約束力低——中國被廣泛討論的“誠信”問題在越南同樣存在。“簽訂合同時一定要慎之又慎,而且千萬不要一次性付清款項。在越南經商的人都知道,海關是一個‘關口’。越南的進出口申報法律語言上常常很模糊,海關官員們的解釋和處理會因人而異。初來乍到時由于缺乏報關經驗,貨物有時卡在海關一個月都提不出來,公司為此交了很多學費。”滕先生說。
此外,員工的“懶散”和遲到習慣也是讓人頭疼的問題。
進出口的中轉站
“現在國內遷到越南的工廠主要有紡織、鞋帽、五金、家具建材、機械零配件幾大行業(yè),主要以小企業(yè)主居多。”滕先生說,“小企業(yè)在越南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,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,另一方面還可以再出口到歐美,甚至運回中國。”越南已開始成為中國對外進出口的一個中轉地帶。
中國的鞋業(yè)是典型的出口型行業(yè),也屢遭反傾銷調查等貿易措施。滕先生表示,近年來由于貿易摩擦不斷,制鞋出口生意越來越不好做。
在越南設廠,出口產品除了可以“零關稅”進入日韓以及印度等國,產品還可繞過直接對歐美等地出口所要面對的較高貿易門檻。
“中國-東盟自貿區(qū)可以作為國內企業(yè)開拓更廣闊國際市場的‘跳板’,通過‘政策’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”中國-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表示,目前,東盟還與日本、韓國、印度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(qū),實現了“零關稅”,但中國只與其中的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(qū)。國內企業(yè)可利用東盟與其他國家簽署的自貿協(xié)議,到東盟設廠,將出口東盟的商品進行二次加工,改變其原產地屬性后再出口至其他與東盟簽署優(yōu)惠貿易協(xié)定的國家,實現多個優(yōu)惠政策的“疊加”。
他舉例說,日本是世界第三大鞋類進口市場(中國香港地區(qū)除外)。在日本鞋類產品進口中,中國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,市場份額達70.2%。在日本進口鞋類中,中國的塑膠鞋和紡織面鞋的市場份額超過了80%。“但是,與美國的鞋類進口幾乎完全自由化所不同的是,為了保護本國制鞋業(yè),日本對進口鞋類實施關稅配額制,也就是以關稅來限制進口量,超過配額部分的進口鞋,被課以高關稅,以控制進口量。”
滕先生也表示,鞋企的產品出口日本,其進口關稅征收近10%。但選擇從越南加工出口的話,由于越南所在的東盟經與日本建立了自貿區(qū),實行了“零關稅”,中國產品借此可巧妙避開日本的高額關稅,打開對方市場。同樣道理,中國其它產品出口歐盟常被征收重稅,“借道”東盟國家就可減少許多麻煩;包括一些產品出口印度受到種種限制,“借道”緬甸也能方便得多。
同時,越南還是海外產品進入中國的一個中轉站。滕先生說:“通常是歐洲、美國的貨物先運至中國的香港特區(qū),然后再到達越南,由廣西口岸最終運至中國,從而打破國內進口高關稅的束縛。”
按照新的關稅優(yōu)惠協(xié)議,皮革化工原料、生皮、半成品革、成品革、生毛皮和已鞣毛皮等皮革原材料的進口關稅已降至0,而在去年中國對東盟的相關產品進口則征收了平均1.7%的關稅。
業(yè)內人士表示,皮革企業(yè)要積極地了解東盟等國家市場動態(tài),打好“政策牌”,部分原材料可以考慮從東盟等國家進口,這也是在貿易摩擦加劇的國際形勢下降低成本、提升企業(yè)競爭力的一個有力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