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尚是不斷追求前衛(wèi),而時裝設計師孫秀琴和她的作品一直在回望幾千年前。
身為新疆人,孫秀琴對古絲綢之路元素有一種審美執(zhí)念。在樓蘭美女干尸的歷史風塵中,從古石窟壁畫的流光溢彩中,她不僅能望見古絲綢之路的美麗繁華,更找到了現(xiàn)代時尚的靈感。
懷揣著“讓絲綢之路時裝登上國際舞臺”的夢想,孫秀琴一直專注于用服裝語言解碼絲路,掀起一股又一股令國內(nèi)外時尚界矚目的“最炫民族風”。
3800年前的線索
女子面孔清秀,長睫毛根根分明。她身穿粗質(zhì)毛織物和羊皮服裝,頭上的尖頂氈帽插著幾根翎毛,襯托出寧靜神秘的氣質(zhì)。
這是“樓蘭美女”干尸,距今約有3800年歷史。
穿越千年而來的線索讓孫秀琴浮想聯(lián)翩:她是誰?她過著怎樣的生活?絲路古國的服裝時尚是什么?……
她一氣呵成完成了“樓蘭古風”系列時裝。
在烏魯木齊孫秀琴的展示廳里,我們看到了這組“靈感來自干尸”的時裝。大面積的黃沙色面料搭配褐色云紋輔料,營造出撲面而來的沙漠風,領口、袖口、腰間不同程度地點綴著綠松石和金棕色流蘇,線條流暢,貴氣十足。
每套服裝都有一頂獨一無二的帽子。有的與3800年前氈帽款式一致,有的雖借用了其他時代、其他地區(qū)、其他少數(shù)民族的經(jīng)典服帽樣式,與絲路服飾搭配起來卻自然合體,毫不違和。
絲綢之路繁榮千年,正是多人種、多民族、多文化、多宗教融合交匯的結果。在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中,文明一次次被黃沙覆蓋、刷新,但無論哪種文明登場,開放包容的氣質(zhì),是絲綢之路貫穿千年的精神線索。
與其說是作品重現(xiàn)了絲路風貌,倒不如說是孫秀琴的設計理念繼承了絲路靈魂。“要帶著歷史的敬畏感去探索和理解絲綢之路文化。”孫秀琴認真地對我們說。
設計之外,她花大量的時間泡在絲路史料中,每年都抽出時間去古絲路沿途采風。以考古苦行者的毅力和專業(yè)設計師的敏銳,她慢慢挖出被風沙掩埋的美麗。
90分鐘的超長發(fā)布會
孫秀琴曾創(chuàng)下兩個紀錄:新疆歷史上第一場個人時裝發(fā)布會,那同時也是一場最長的發(fā)布會——足足90分鐘。
“當時太青澀了,只想一股腦把新疆文化介紹出去,其實缺少時裝設計感,帶著濃重的舞臺服裝痕跡。”回憶起10年前的初生牛犢不怕虎,孫秀琴忍不住樂了。
敢于展示稚嫩是自我突破的第一步。強烈表達欲的背后,藏著對絲路和新疆文化強烈的熱愛與自豪。
那場發(fā)布會結束后,一個維族老大娘趕到后臺,握著孫秀琴的手淚流不止。“太美了!終于有人把新疆服飾的美帶上舞臺了……”
從那一刻起,孫秀琴立志:要在更大的舞臺上,把絲綢之路的美、新疆的美,用面料和色彩語言告訴更多的人。
2007年3月,孫秀琴和她的團隊走出新疆,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。
頂級時裝周里,處處都是“頂級設計師+頂級舞臺+頂級模特”的超強組合,沒人認識這個剛剛走出新疆的中年設計師。孫秀琴夜夜夢見發(fā)布會華麗開幕,但臺下一個觀眾都沒有。
她的發(fā)布會前一天深夜,舞臺甚至都還沒安裝完,模特們是剛從別人發(fā)布會舞臺上下來的,妝沒卸,疲憊不堪,連彩排都來不及。孫秀琴心急如焚,在后臺一個個拉著模特的手懇求:“我拜托你們了,這場發(fā)布會不是為我,是為了新疆。”
這場名為“絲路霓裳”的發(fā)布會在古老悠遠的木卡姆樂曲聲中開始。開場是絲路特色服裝,沙漠之風撲面而來,模特行走的畫面仿佛千年絲路的海市蜃樓。隨后,發(fā)布會風格急轉,現(xiàn)代羊絨服裝粉墨登場,觀眾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其中充滿驚喜的絲路元素,就進入了華麗大氣的晚裝系列。
棉麻、絲綢、雪紡、錦紗、雙色緞、羊絨、皮革……最古老和最年輕的面料、樣式、花紋在這里相遇融合,和諧得就像它們從來就是一體的。
發(fā)布會結束后,臺下一片鴉雀無聲。
幾十秒后,雷鳴般的掌聲經(jīng)久不停。
50歲的新起點
孫秀琴火了。第一次參加國際時裝周的她,一舉榮獲“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”稱號,各種榮譽和肯定紛至沓來。
第一場時裝發(fā)布會在全國一炮打響,有企業(yè)家主動提出全額贊助她的第二場發(fā)布會。一切都順風順水,處在創(chuàng)作高峰期的孫秀琴一頭扎進了下一個設計主題。
直到有一天,贊助企業(yè)家打來電話:孫老師,對不起,我們公司破產(chǎn)了。
這時離發(fā)布會截止報名只剩一個月。沒有錢,就意味著所有的準備都將化為泡影,孫秀琴傻眼了。
企業(yè)家愧疚地說,我砸鍋賣鐵也把這筆錢湊上,不能對您言而無信。“但我不能做雪上加霜的事。”拒絕了這筆錢,孫秀琴在家哭了一夜。第二天,她咬咬牙,帶著設計圖出門找錢。“一家家走,上門求人,老板不肯就守在公司外面等。”終于救活了這場險些流產(chǎn)的發(fā)布會。
找到了贊助,孫秀琴帶著作品匆匆趕去北京。一場發(fā)布會下來,“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”的桂冠再次落在這位年過半百的新設計師頭上。
已是“知天命”的年紀,孫秀琴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。她牢牢記得,有一個未兌現(xiàn)的承諾。
在第一場超長發(fā)布會后,她曾在新疆某廣播電臺接受采訪,一個聽眾撥通電臺直播熱線問:孫老師,什么時候可以看到絲路服裝穿在老百姓身上?
孫秀琴一愣,脫口而出:兩三年吧。
她事后無數(shù)次想起那個承諾。設計時裝和創(chuàng)建服裝企業(yè),兩者差距太大了,說不畏難是假的。
但心里另一個聲音對她說,傳承只停留在舞臺上,是遠遠不夠的。
2008年,孫秀琴成為烏魯木齊一家服飾公司的品牌設計總監(jiān),這個品牌正是用了她國際首秀的名稱——絲路霓裳,她隨后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蘊含絲路元素的日常服裝。走上追夢的路,她繁忙并興奮著。
記者問她,用服裝設計師的眼光看,絲路的美在什么地方?
在絲綢之路上,幾大文明各種元素和風格相互影響、彼此吸收,美在和諧。她捧起一條以龜茲壁畫配色為靈感設計的紗裙,眼里閃著光。“你看這顏色,毫無浮躁之氣,多沉穩(wěn)。”